文/木兮
时下,许多企业热衷于投资办学,教育这块大蛋糕被越来越多的人分食。然而,身处激烈变革的时代,如何才能做一个最终的教育赢家呢?
民办教育赢在战略
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校长王国平曾作了一篇题为《民校七局》的报告,在这篇报告中,他勾勒出一幅中国民办学校的现状图,让我们看到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大趋势——
一是“醒局”,民办学校的资金优势如今不再显见,在民办教育接下来的发展中,在无法和不必继续拼硬件的背景下,关键看管理者的教育高度,看哪所学校拥有一个好校长。二是“困局”,当一所学校还在重复着十年前,甚至更久年代的办学模式,还在演绎着招生大战,还在困惑于“包装”、“出击”、“寻找”生源,而没有走进“文化”、“内涵”、“课改”的境地时,表明学校已陷入新时代的困局。三是“危局”,在中国民办教育走到软件制胜的时代时,民办学校有限的资金必须要投入到教师的薪资待遇与文化建设上来,这是对决胜负的关键。四是“布局”,教育规划纲要指出,“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”,中国的教育发展需要谁?不可或缺的增长点在哪里?谁能促进教育改革?答案都在其中。五是“破局”,在高考变革风起云涌的大潮中,高效课堂正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,从入学的高度寻找理性归属,从学习模式的回归寻找技术操作点,从素质教育和应试现实中寻找契合点。六是“变局”,求变就是求生,求生就要创新,学校必须发展,发展要有高度,民办教育需要坚持的是让学校永远处于变局中,人无我有,人有我新。七是“大局”,识大局者为王,谁具慧眼,谁能把握民办教育发展的大局,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与淘汰规则中笑到最后。
从以上这番“识大体,明大势”的分析中可以看出,民办教育只有认清自己,提高站位,敢于突围,抢占先机,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动。
民办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,在庞大的教育市场中,只有高效经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;民办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,高质量的、有特色的和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民办教育更是一种稀缺资源。那么,如何让这种稀缺资源发挥最大能效?
民办教育要经历生存、发展到品牌建设的三个阶段。改革开放 40年来,民办教育基本解决了自身生存问题,目前正处于发展期,但要巩固自身地位,还必须走出一条品牌建设之路。当前,中国的民办教育已告别了草莽时代,从规模化竞争走向了文化层面的竞争,未来民办学校的生存之道,一定是品牌立校,文化强校!
对于民办学校来说,避免教育模式雷同、教育能力趋同、培养目标相同,避免成为“标准化”学校,是走向优质学校的必然选择,也是基础教育走向多元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民办学校应该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,针对社会和个体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,与公办学校“错位发展”、“错位竞争”,或成为引领教育发展潮流的先行者,或成为社会众多特殊教育服务需求中拾遗补缺的提供者,正所谓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,民办学校只有坚持深化改革、特色办学、提高质量,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全面进行素质教育为宗旨,创办品牌学校,走自强发展之路,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。
当前的民办教育还不属于优质教育,究其原因,在于民办教育还未能形成一股合力,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文化。“文化是生活追求、生活个性、生活经验的系统抽象,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就催生出什么样的文化。”真正的好学校,一定是“生态立校”,一定是“文化立校”。在这样的校园里,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,他们展现着不同的生命样态,焕发着蓬勃的生命活力,学校的文化一定要为全体学生服务,这种文化弥漫为气息,内化为素质,外显为气质。不同的学生与统一的文化就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与血脉,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教育景象、个性的教育形象和先进的文化意象。
所以,要让我们的“民校”(民办学校)办成真正的“名校”(名牌学校),一定要确立自己独特的“文化”,要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“有思想的校园”,真正实践“文化立校”的宗旨与内涵,凭借比较优势凸显战略地位,依靠教育改革推动品牌建设。
适时跟进“产教融合”
2017年12月,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7〕95号),其中第三条明确提出要“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”,具体提出要“拓宽企业参与途径,鼓励企业以独资、合资、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”,“深化‘引企入教’改革,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,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、教材开发、教学设计、课程设置、实习实训,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。”特别是在第四条“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”中,首次提出要“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”,“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。加强学校劳动教育,开展生产实践体验,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。组织开展‘大国工匠进校园’活动。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,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、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”。
这份“意见”谈的“产教融合”就是指生产企业同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融合,并且特别强调了“工匠精神”与“基础教育”的融通。这份“意见”对我们泰化教育有何启示呢?
把握大势才能干成大事,抓住机遇才能寄希望于未来。
作为吕梁的知名企业,泰化集团的教育产业已经形成规模,“三校两园一中心”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所有基础教育类型。在目前泰化的“金字塔”教育格局中,“两园一中心”是金字塔的底层,因为站位高,定位准,走出了一条“高端”发展路线,从目前发展来看,这个“顶层设计”是英明之举。“三校”中的泰化英才小学和泰化学校小学部同属一家,出于对“英才”教育的重视和家长对高质教育的渴望,“英才班”从泰化学校小学部分离并升格为“泰化英才小学”,体现了公司领导的先见之明,也实现了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衔接,英才小学和泰化学校小学部互补相融,夯实了基础教育的二级台阶。初中教育的发展与小学类似,泰化初中成立最早,历时最长,办学经验最丰富,目前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最大,特别是泰化初级实验中学,尽管建校只有三年,因为依托的“母体”健壮,“血统”纯正,“机体”充满活力,它和泰化学校初中部遥相呼应,分立互通,既承担着城区和片区义务教育的任务,又满足了广大家长追求高品质教育的需求,它们共同成为金字塔的第三级,也是泰化教育的“重心”所在。泰化学校高中部成立已近十年,但因为底子薄,起点低,规模小,再加上高中教育的特殊性,导致质量提高缓慢,品牌效应较弱。尽管在层级上,泰化高中位于基础教育的“顶层”,但从设备、规模、师资等许多软硬指标看,它还达不到“顶级”,再加上政府对公立高中的政策倾斜,家长对名校的狂热追求,这样的地位和处境导致泰化高中发展相对迟缓。
纵观泰化教育的四级格局,幼儿教育尽管起步晚,但门槛高,底子厚,实力强,它没有升学的压力和短期的目标,所以发展态势良好;小学和初中同属九年义务教育,在目前离石城区新校声名鹊起、老校重出江湖、名校三足鼎立的格局中要想站稳脚跟,须着眼于长远,沉潜于当下,稳扎稳打,谋求新变,从扩张的路径上适度紧缩,真正走出“精准、精细、精致”的“三精”教育之路,方能实现提出的宏伟目标。高中教育具有先天的“粗放性”,因惯性较大,想一下子扭转,短时间内较难,不妨调整思路,尝试“产教融合”。能否闯出一条新路?值得我们好好研究。
高度重视“劳动教育”
习近平在2018年教师节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,“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,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。”他在谈到劳动教育时说:“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,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,懂得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的道理,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。”李克强强调,要“大力办好职业院校,坚持面向市场、服务发展、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,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。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。”
从习近平的讲话中可以看出,劳动作为“五育”之“末”,已销匿多年(“劳动课”成为学校课表中的形式和摆设),而今又被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到“精神”层面(“劳动精神”),“五育并举”再度复活。李克强讲话中的关键词是“技术” “技能”,其中的“产教融合”“校企合作”自然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举措。两位领导人的讲话都向我们透露或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:再也不能在教育上“务虚”了,学校要培养出真正“实用”的人才!
当前,中国教育界最火的热词就是“核心素养”,全称是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”,这个“核心”就是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,围绕这个核心的“三个维度”、“六大要素”和“十八个基本点”都在传达一个“全”字和一个“实”字。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要“全”面发展,要成为“多面体”和“多面手”,最终一定能为社会所“用”。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既要有广博学识,更要有一技之长,而这一“技”只有靠实实在在的“劳动”才能获得。劳动有体力和脑力之分,体力劳动曾一度被贬低或异化,似乎只有脑力劳动才是高贵的、高尚的。殊不知,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都需要二者积极“互动”,手脑并用,心手相应,这样的劳动才是高效的。真正高效的劳动一定是全身心投入的高度紧张的复合劳动。现在,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“劳动”,特别是体力劳动。尽管学校有体育课,但根本达不到真正劳动需要的那种复杂性、持久性和技巧性;学生的家务劳动很少,强度不够,时间不长,技巧更谈不上;至于社会实践,更是有名无实,学生既没有积极投身社会,更没有踏实做足功课,导致社会实践沦为“伪实践”。一句话,学生有分无能,低分低能,高分低能。比如,现在的许多孩子连纽扣都不会扣,更不会缝,所以,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——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要给孩子讲好‘人生第一课’,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”
泰化集团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,有农场,有房产,有油站,有煤矿,有建材,有车检,有金融,有物业,有教育,有医院……这么多的门类,需要的都是技术。如果我们能把泰化各个层级的教育,与各类产业进行充分对接,“产教”融合互通,让技师走进校园,让工匠走进课堂,让学生走出校园,让学生走进厂区,让学生与技师进行“亲密接触”,让学生做一个有涵养有技术的“普通劳动者”。如果我们的高中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因子,依托泰化雄厚的产业,走一条“实业兴校”的路子,学生既可以学习文化课,又可以学到实用的“技能课”;学生既可以参加普通高考,还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,优秀毕业生既可以到大学深造,还可以到公司就业。凭此,学生真正学到了一技之长,就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,家庭就有了更多的选择,学校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,公司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社会也有了更多实用的技能型人才。
没有眼界,就没有境界;没有思路,就没有出路;没有格局,就没有结局;没有特色,就没有品牌;没有作为,就没有地位;没有实力,就没有魅力;没有协作,就没有未来。衷心希望我们泰化的基础教育在当前这场教育“变局”中,打破困局,合理布局,办出格局;能在教育改革这场攻坚战中,抢占制高点,找准着力点,创造增长点。最终,让泰化教育赢在战略,赢在品牌,赢在当下,赢得未来!